哈佛演講不是“寒門出貴子”雞湯

2016-05-31 新聞 1165人瀏覽

哈佛是學子們夢想的學習之地,多人以在哈佛為榮,那么中國的的學習生在哈佛的奮斗和決心是怎樣一種未來?

中國學生何江在哈佛畢業(yè)典禮上的演講成了近日輿論熱議的話題。在哈佛大學2016年畢業(yè)典禮上,來自中國湖南的何江作為3位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代表之一,登上畢業(yè)典禮演講臺。他成為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。何江以《蜘蛛咬傷軼事》為題,講述了自己中學時代被毒蜘蛛咬傷的故事,進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學切身體會到的先進科技知識。

在精英薈萃的哈佛,中國大陸學生第一次登上畢業(yè)典禮演講臺,這一新聞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,并在轟動中被演繹成了一個教育神話--何江不僅迅速成了一個網紅、媒體紅人、更成了無數中國家長眼中的天才。看看這幾日媒體的報道--從“首位中國大陸學生”迅速傳成“首位華人”,從聚焦演講者到聚焦他的父母,然后開始挖掘他考上哈佛的勵志故事,估計然后就是挖掘他的成長歷程、天才學習方法,總結從中國農村到“哈佛最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”需要多少步,狂熱地向著教育神話的方向飛奔了。

人們習慣性地用中國教育邏輯理解“作為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代表登臺演講”,帶著狂熱的狀元崇拜視角,認為“最優(yōu)秀”“考得最好”“最杰出”才能作為代表登臺演講。其實這可能是一種誤解,何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獲得演講機會的經歷:去年12月,何江在和一位教授的閑聊中偶爾提及了這個想法,對方鼓勵他試一試。何江說,哈佛畢業(yè)典禮的演講臺對中國學生而言很陌生,極少有人申請,更不用說申請成功了,但他很想讓大家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。競選開始前一個月,何江確定了演講主題,然后就是三輪競選。何江也不知道為什么被選中。他猜測,與眾不同的理科視角和相對新穎的題目打動了評委。歷屆哈佛畢業(yè)演講者的選拔過程中,偏文科專業(yè)的學生更受評委青睞,今年的情況也類似,最后一輪的4名競選者中,兩人來自肯尼迪政治學院、一人來自教育學院,講的也是自由民主、身份認同等熱門題材。

由此可見,不能用中國式邏輯去理解“作為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代表登臺演講”,何江很值得贊賞,但贊賞的不是他學習多優(yōu)秀,而是他敢于去表達,敢于去爭取機會,善于向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--這從他的演講內容可以看出。可是,這種最應該被關心的優(yōu)秀品質并沒有被關注,媒體在渲染他的學霸經歷,塑造他的哈佛故事,演繹“寒門出貴子”的勵志雞湯,從他父母的訪談和成長經歷中挖掘一個天才的成長之路。

記得幾年前,湖北來鳳縣一高中為考上清華的學生立塑像的新聞曾引發(fā)輿論爭議,雕像下有長長的碑文,介紹其出生年份,高考時的分數,還稱“他開創(chuàng)了來鳳教育的新篇章,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”--很多人覺得此舉很夸張很滑稽,狀元雕像很快在爭議聲中拆除,可在傳統(tǒng)的狀元崇拜下,人們心中的狀元塑像是拆不掉的--需要教育神話和狀元雞湯的刺激,對內是北大清華,對外是哈佛牛津,這些字眼總能夠讓人們興奮和迷狂。一跟哈佛掛上鉤,立刻有了神的光環(huán),不管實際情況是什么,便以狀元崇拜的邏輯去解讀。不管演講者是怎么選出來的,不管何江的優(yōu)秀表現(xiàn)在什么地方,不關心他的畢業(yè)論文,很多人眼睛只盯著“在哈佛登臺演講”的虛榮。

其實,在哈佛有影響的中國牛人有很多,比如發(fā)展經濟學創(chuàng)始人張培剛教授,上世紀40年代他的博士畢業(yè)論文就獲哈佛經濟學專業(yè)最佳論文獎“大衛(wèi)·威爾士獎”,成為第一個獲此獎的中國人。還有竺可楨、趙元任、吳宓等等。但人們只接受了鑲著名校的金邊塑造的一個個教育神話。濃厚的功利主義氣息散發(fā)在人們的意識里,與其去找尋各種成功案例的捷徑,也不愿去閱讀成功背后的艱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