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(dǎo)讀:
孩子小的時候會因?yàn)檎J(rèn)知水平低,說一些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謊言(夸張、沒有發(fā)生過的事情),但是大一些了,明白是非后,孩子最初的謊言就都多來自恐懼――害怕家長的反應(yīng)。
“我家養(yǎng)的花開了,有這么大哦!”
“我家的花有臉盆那么大。”
“我家的花比臉盆還大!”
幾個小朋友連比劃帶說地聊天,都揮舞著兩個小胳膊說自己家的花到底有多大,胳膊都快不夠使了。
誰也不會覺得這幾個小朋友在撒謊吧,明顯這些孩子想象力爆棚,競爭之心爆棚。
一提到小孩撒謊,我們更多地想到這樣的場景:家長:“啊!怎么變成這樣了!誰干的!是你嗎?”
孩子:“不是我……”
家長:“撒謊!”
孩子會撒謊,說明孩子的想象力發(fā)展了,認(rèn)知水平發(fā)展了,更聰明了。
撒謊至少說明孩子情商高,甚至情商、智商都高。
想想孩子為什么撒謊?
因?yàn)楦闪?ldquo;壞事”怕爸爸媽媽生氣,怕爸爸媽媽說自己,因?yàn)閮?nèi)疚,比如弄壞了什么東西。
因?yàn)橐獙δ臣卤C埽枰[私,比如偷偷藏起來糖果,藏起別人給的好吃的……
因?yàn)橐鹱⒁猓热缈浯笞约旱哪承┬袨?,或者夸大別人的事情。
很多人認(rèn)為,孩子的小小謊言沒什么危害性,甚至還會因這些小謊言覺得孩子很可愛。但是如果孩子不小心養(yǎng)成了撒謊的習(xí)慣,以后再想改變,就十分困難了。
天天吃完水果,把盤子拿到廚房,放到水池里,又拿了出來。
“媽媽,我吃完了,給。”
媽媽:“嗯,洗完碗再去玩。”
“我洗完了。”說著天天就溜走了。
明明就沒洗啊!媽媽氣壞了,這孩子居然知道用撒謊來逃避責(zé)任!
天天跑到外面玩,把鞋子脫了一扔,光著腳到處跑。媽媽喊他:“天天,把鞋撿起來。你不要了嗎?”
“那不是我的鞋!”
媽媽把天天抓住,倆人僵持了好久,天天一口咬定:“那不是我的鞋!我才不撿!”
孩子小的時候會因?yàn)檎J(rèn)知水平低,說一些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謊言(夸張、沒有發(fā)生過的事情),但是大一些了,明白是非后,孩子最初的謊言就都多來自恐懼――害怕家長的反應(yīng)。
天天的爸爸和爺爺脾氣都非常暴躁,要是天天犯了什么錯――包括一些不是錯的錯,比如不小心打破碗――這倆人肯定暴跳如雷地呵斥天天一頓。天天很怕,不喜歡這樣。
天天偶然間聽到媽媽和爺爺間的對話:“小劉(天天媽媽),這些是你的東西嗎?”
“不是啊,好像是天天爸爸的。”
“哦。亂扔?xùn)|西也不知道收拾!都這么大人了!”
爺爺走后,媽媽迅速地把東西收走了,其實(shí)那些都是媽媽的東西。
原來可以這樣啊!聰明的天天馬上學(xué)會了。于是,為了躲開懲罰,第一次撒謊成功后,天天越來越多地撒起謊來。撒謊給天天帶來了好處,撒謊的行為就得到了強(qiáng)化。當(dāng)撒謊形成習(xí)慣后,不管對方是誰,天天都撒謊。天天也變得比以前更加淘氣、大膽,因?yàn)樗廊鲋e可以讓他逃脫責(zé)任。